查看原文
其他

一个月,加沙从“露天监狱”变成“人间地狱”

陈艳欣 央视网 2023-12-27


孕妇无麻醉剖腹、医院成集体坟墓、半块面包吃两天、婴儿在废墟中脱水、一家人在空袭中无人生还……


这些只是当前加沙地带现实生活中的几个片段。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一个月以来,这个被称为“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监狱”已成“人间地狱”。




这里没有电、没有网、没有食物、没有燃料、没有清洁的水。无论白天还是黑夜,处处火光,时时炮响。150万人流离失所,近万人死亡,死者中多为妇女、儿童、老人。

面对令人震惊的人道主义灾难和多个国家停火的呼吁,以色列多次拒绝。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看来,“停火就是呼吁以色列向哈马斯投降”,现在仍然是“战争的时刻”。


最新消息显示,以军地面部队已经将加沙包围,并将其一分为二。巴勒斯坦抵抗运动(哈马斯)则持续以火箭弹回击,并以地道作为依托相抗衡。


仇恨翻倍,战火加剧,和平遥遥无期。

“阿克萨洪水”淹没了谁?

当地时间10月7日,哈马斯突然对以色列发动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火箭弹袭击。2个小时内,数千枚火箭弹倾泻而下,与此同时,一些武装人员从陆海空三路突袭以色列边境,在多个地区同时发动袭击。


哈马斯以“阿克萨洪水”命名这一突袭行动,它不仅劫持了多国人质,还俘虏了部分以军士兵并缴获了武器。


措手不及的以色列当天宣战,以空袭回应,发起代号为“铁剑”的报复行动。次日(8日),内塔尼亚胡即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——以军将出动全部军事力量摧毁哈马斯。


于是,我们看到,在过去的一个月,以色列全面封锁加沙,长时间无差别空袭,加沙地带大量社区瞬间化为废墟,无一处安全之地。

在经过连续大规模空袭后,近期以军开始推进地面行动,将加沙分割为南北两个地区,在攻击哈马斯目标的同时,允许平民从北部向南部撤离。


看着杀红眼的以色列,哈马斯则“软硬兼施”,一方面,继续以火箭弹回应,另一方面,通过多渠道发声,表示愿意接受谈判、释放人质,意料之中,以色列毫不犹豫地拒绝了。


面对日益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,多国对以色列进行施压,特别是阿拉伯国家,约旦已经召回了驻以色列的大使,以表达对以色列过度报复的不满和谴责。玻利维亚甚至宣布与以色列断交。


可国际社会并不团结,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已经跑了三次以色列。他一边声称将推动达成“暂时停火”相关决议,一边又表示,现在停火将会给哈马斯重振旗鼓和喘息的机会。


这一个月以来,在巴以问题上,联合国谴责过、表决过,但相关决议中总是难以达成一致,国际法也挡不住炸弹。


即使最基本的国际援助,也慢了一步。更严重的是,国际社会缺乏救助的全套方案和有效行动。


首先是进不去。


加沙地带自2007年被哈马斯占领后,被以色列三面封锁。南部的拉法口岸,作为唯一不被以色列控制的“最后生路”,也并不“牢靠”。根据埃以和平条约,物资通过拉法口岸,需要以色列的配合。


其次是发不到。


长期以来,负责发放国际援助物资的,是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(近东救济工程处)。战争爆发后,加沙南部人口骤增,原有人手难以应付,不时曝出难民强闯仓库、抢夺物资的事件。有些物资还会被哈马斯截获,燃料用于制造火箭弹,救人物资竟成杀人助力工具。


难以想象,现代人类文明下,竟然上演了如此残酷的图景。

以色列“铁剑”行动刹不住?

面对多国“停火”呼声、在政治上四面承压的以色列为何停不下来呢?


与其说是不愿意,不如说,以色列已经很难停火了。


以色列政府首先要对本国民众有所交待。内塔尼亚胡始终称,不停火是为了保护平民,“恢复以色列公民安全”。


内塔尼亚胡从政以来长期以“安全先生”著称,主打“国家安全”牌。因此,哈马斯10月7日的突袭对以色列政府来说,不只是“打脸”,更是“失职”,会直接影响其政府“存亡”。最直观的表现是,在冲突第四天,内塔尼亚胡的民调支持率仅21%,还不到反对党领袖的一半。

面对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,以色列前期没做好防御,后期自然要在军事行动中“好好表现”。在宣战之初就确定的作战目标,“摧毁哈马斯和杰哈德的军事和治理能力”便成为一项需要兑现的承诺。


军事上,以色列占优势,有超50万人的军队,大量坦克、装甲车、火炮等重武器和空军,相比之下,哈马斯、杰哈德等军事组织仅5万名武装人员,且以轻武器为主,在以方看来,“停火只会让哈马斯有喘息机会”。


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做了个比喻:“就像两个人,你先捅了我两刀,占了便宜了,然后就说不打了,用谈判解决问题,这是很难接受的。”他判断,在以色列国内舆论平息之前,内塔尼亚胡至少短期内不会接受停火协议。


但以色列也正在为此付出重大的代价。进入地面作战尤其是巷战后,这注定将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争,以方目前已经有超过1400人死亡。


除了军事资源消耗、人员伤亡外,以色列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,反对以色列杀戮平民、呼吁尽快停火已成为国际主流声音。


毕竟,战争没有赢家。在长期彼此仇恨的背景下,巴以两国人民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。

没有人生来就是谁的仇人。放眼历史,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生活了千年,只在近百年,才被战争塑造得水火难容。而且,现代国家各民族杂居,即使在自诩“犹太民族国家”的以色列,也生活着200万阿拉伯人。


和平是可以谈的,仇恨是可以化解的。五次中东战争后,以色列跟周边阿拉伯国家打了个遍,可十年后,巴以双方仍能尝试坐下来,签订《奥斯陆协议》。在三十多年的纠葛中,以色列学者反思过对巴政策,巴勒斯坦也曾修改过建国章程,接受巴以两国分治的方案。


只是,回到当下,加沙的人们又该怎么办呢?


正如美籍巴勒斯坦人萨义德在《最后的天空》中发出的那句沉重的时代之问:“在最后的国境之后,我们应当去往哪里?在最后的天空之后,鸟儿应当飞向何方?”



癸卯

九月廿四

2023-11-07

监制:唐小山

编辑:陈艳欣

审校:天明‍‍


原创声明:本文为央视网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